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第二十一章:新官的第一把火
第一节:冰冷的交接
总场生产技术科的办公室,比陈曦想象中更为沉闷。
他被领到一张靠窗的旧办公桌前,这就是他作为副科长(主持工作)的新岗位。
前任科长己调离,科里剩下的两位老技术员——钱工和孙工,态度客气而疏离,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
简单的见面会后,李立军不请自来。
他如今是科室的“业务骨干”
,脸上挂着公式化的笑容。
“陈副科长,欢迎啊。”
他特意加重了“副”
字,“科里积压了不少各连队的技术问题报告,正好等你来主持解决。
特别是三连排水渠那个老问题,拖了快半年了,影响春耕,场领导都很关心。”
他将一摞厚厚的文件放在陈曦桌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陈曦立刻明白,这是李立军给他的“下马威”
,一个烫手山芋。
解决不了,他威信扫地;解决了,也是李立军“提醒有功”
。
第二节:现场的难题
陈曦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他首接带着图纸,叫上态度相对中立的浅工,下到了三连的田间地头。
问题比文件描述的更棘手。
一段近百米的主排水渠严重淤塞塌陷,渠底抬高,导致上游积水无法排出,淹没了一大片即将播种的农田。
三连连长张大山急得嘴上起泡。
“老问题了!
年年清,年年堵!
这段土质太软,水流一冲就塌,清淤的速度赶不上塌方的速度!”
张大山指着淤塞的渠段,满脸无奈。
陈曦蹲在渠边,抓起一把湿软的泥土捻了捻,又观察了上下游的水流情况和地势。
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前世处理类似软基问题的工程经验,一个方案雏形渐渐形成。
“张连长,钱工,”
陈曦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常规清淤治标不治本。
我想试试一个新办法。”
“什么办法?”
张大山和钱工同时问道。
“沉排护坡。”
陈曦解释道,“我们不用石头(成本太高),就用现成的芦苇和柳条,编成巨大的排垫,固定在容易塌方的渠坡上,再用木桩加固。
排垫能分散水流冲击力,柳条活了还能生根固土。
这叫‘以柔克刚’。”
这个法子结合了传统智慧和现代土工理念,既就地取材成本低,又极具创新性。
张大山将信将疑,钱工则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第三节:阻力与决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