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有了伍思辰的全方位技术手册,以及近乎贴心到“奶嘴级别”
的逐条指导,神剑基地的整个项目组,如同经历了一次“认知层级的进化”
。
原本J15项目推进缓慢、难点密布,所有人都像拖着一辆老旧的马车,在崎岖不平的技术道路上缓慢前行。
可自从项目切换至J35,在常理中应该是难度陡增、节奏变慢,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整组研发进度仿佛从马车切换成了高铁,甚至还有种“还没系安全带就被推进了光速通道”
的错觉。
原因无他——
J35的整体技术路线,不仅被伍思辰亲自制定,更被他如外科医生一般精准拆解:气动、航电、结构、发动机、隐身、回收系统,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细节,全部对
iconicon-uniE02F"
>
iconicon-uniE03E"
>由最擅长的项目组负责。
更难得的是,他并不是“甩手掌柜”
,而是每日准时出现在各个子项目组的联席会议上,不厌其烦地解答、指导,甚至有时首接在白板上手绘图纸,或者当场修改仿真参数。
“什么叫大脑挂服务器?”
“这不就是我们的AI主脑嘛。”
“讲真,以前从科研到实际测试,我们是‘试错—返工—再试错’的流程;现在是‘预判—验证—通过’,效率翻了三倍不止。”
项目组内部几位老专家坐在会议室角落看着年轻人手速如飞地在数据模型上修改参数,不禁感慨:
“唉……太惭愧了。”
“伍总这不是指导,这是手把手把饭喂我们吃啊。
哪怕是老毛子当年的156工程,都没这么一对一精细扶持啊。”
“就差没给你标注‘这里填1.27,千万别写成1.28,不然热载荷过大’了。”
一位中年技术骨干深吸一口气,看着投影幕上伍思辰留下的模拟数据路径:
“以前我们搞科研,是在泥里刨答案;现在,有伍总,我们是在星图上找路径。”
哪怕是最顽固、最“古板”
的老专家,也逐渐放下了“不变应万变”
的老观念,投入这场新时代科研潮流之中。
甚至有年轻工程师在工作日志里写道:
“今天学习了J35复合隐身材料与舰载AI协同感知系统,听伍总讲的时候,简首像在听神说话。
我们就像石器时代的人,第一次学会用火。”
这是属于大夏科研人的“点火时刻”
,
而伍思辰,
就是那个引燃众人心中火焰的点火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