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看作“一”
,这体现了交融“道”
“禅”
的思路。
白玉蟾的论述与六祖慧能所言“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的思维方式颇为相似。
白玉蟾强调“道”
的至高无上地位,认为“道”
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钳制、不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恒本体:“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
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
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
这种理论与禅宗南宗“心即理”
的理论惊人地相似。
按照太渊自己的理解,为: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但白玉蟾关于心道关系的论述更为深刻具体:“道此道以脉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
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
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
吾恐此而名之曰阴阳之髓,混沌之精,虚空之根,太极之蒂也。”
在这里,修炼者的“心”
与本体的“道”
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而在常态下耳目等感官的分工作用亦在这恍惚杳冥中消融,但有那“似物非物,似象非象”
的体验。
道”
和“心”
至大至广,难以言语描述。
“道之大,不可得而形容,若形容,此道则空寂虚无、妙湛渊默也。
心之广,不可得而比喻,若比喻,此心则清静灵明、冲和温粹也。”
通过心性修炼,修炼主体获得高度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清静灵明、冲和温粹”
的状态,方能与大道为一,体悟那“空寂虚无、妙湛渊默”
的大道。
太渊这边已经深深沉醉在感悟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