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这是有目的的人工杂交。
但是用剪刀一个一个去弄,岂不是累死?就得寻找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于是到了袁隆平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那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所以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
当时,袁隆平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即培育一种不用去雄的植株,来完成杂交制种,免去了人工去雄的过程。
这个不用去雄的植株,叫做雄性不育株,简称不育系。
也就是说,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杂交种。
比如,我们还看上面的那个图,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时有雄花和雌花吗?如果让那个雄花一开始就是不育的,岂不是就无法完成自交了吗?不能自交,也就无所谓你是不是雄花,因为那是‘太监’。
于是,这株水稻就被迫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
而如果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则它们的后代质量就更高。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的理论思路。”
张启说到这里,脑海中回忆起上一世与袁隆平院士亲密合作的场景,又继续说道:“理论毕竟是理论,首先得找到一个研究开始的范本,也就是说,得在自然界发现一个天生的雄花不能发育的水稻花。
有了这个范本,然后才能研究下去。
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不育系、不育系、不育系,亲爱的您在哪里啊?于是,袁隆平的团队就开始天南地北地展开了寻找工作。
这个工作无异于大海捞针,因为理论毕竟只是理论,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
但他们的运气还是不错的,概率相当于同一只羊被雷连续劈中9次。
运气就好到这种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败’,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
后来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就是从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开始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谢郁文又问:“那为什么李必湖不是‘杂交水稻之父’呢?”
张启向她解释道:“虽然是李必湖第一个发现了‘野败’,但袁隆平依然是‘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是理论的开创者。
没有理论指明研究方向,就没有应用。
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论指导,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败’。
所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确实无可置疑!”
谢郁文又说道:“如果农民就是不喜欢杂交品种呢?让农民拥有可以留种的作物多好啊!”
张启哈哈一笑,解释道:“你如果是农民,就不会这样说啦。
农民已经多年受益于杂交品种,早就习惯了杂交技术。
我可以告诉你,农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种。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可以留种的种子,其实就是纯种。
纯种是可以留种,没错,但是其缺陷实在太大了,农民经过对比,就感觉到不划算,还不如使用杂交种子。
纯种的缺陷在于,其天生就容易退化,而且产量很低。
比如某一个农民第一年种了纯种,打的麦子还可以第二年继续种,自然不必年年买种子。
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产量下降很多。
到了第三年,产量又掉了一大截。
一般来说,纯种最多使用三年,越往后性能越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