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总的来说,朝廷对民间采矿条件还算宽松,只要你不通敌卖国,老实上税就行。
朱高炽本来也打算去开一个,但想了想还是算了,问自家爷爷要是一回事,严格来说也是为大明做贡献,但私下里自己去开一个,都察御史知道了都要参你一本的。
藩王身份本就敏感,你吃着朝廷供养,还去与民争利?而且你弄这么多矿石干嘛,偷偷造武器吗,暗中谋反吗?
在朱标没出事前,朱元璋心里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标,其余儿子再如何荒唐,朱元璋都会留他一命,最多就是废为庶人,关个禁闭,但你要敢有造反的举动,那不好意思,老朱冷酷起来是亲儿子也不认的。
朱元璋也给了朱家藩王很多利益了,不说一地军政大权,就是混吃等死,每年都有朝廷大把供养,子子孙孙都能有口饭吃。
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朱高炽和朱棣父子此刻心中又如何想,那都是不能让老朱觉得,他们父子有不臣之心。
更何况,朱高炽目前没有不臣之心,他倒希望朱标能长命百岁,不要弄出个皇太孙,一上台就大动作削藩,好好一把牌打得稀烂。
如果不是
哎——
朱高炽闭上眼,翻了个身,把软绵的被子紧紧裹在身上,床边的炭盆散发出暖融融的光芒,他也逐渐有了困意。
北平进入冬季,被大雪覆盖变成白茫茫一片。
在朱高炽暖暖入睡的当下,同在大明天空之下的另一处地方却传出噩耗。
曹国公李文忠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引发了旧疾,病逝在这个冬季。
当年李文忠因为胡惟庸一案,惹了朱元璋震怒,差点被鞭子抽死在殿中,还是朱标及时赶到,这才保住一命。
事后冷静下来,朱元璋虽然不想要了亲侄儿的命,可到底心气不顺,就打发李文忠在家反省。
反省了一年多,朱元璋才重新召他入朝。
李景隆在朱棣就藩后,也被朱元璋在军中安排一个职位历练,别的不说,老朱对家人、亲戚还是不错的,只要没犯大错。
离京赴任之前,李景隆还再三劝他爹,在朝为官要识时务者为俊杰,咱就是给老朱家打工的,老朱说啥,就是啥,咱闷头做事就行,你干不了就吩咐下边人干,总之,听命行事。
劝谏直言,那是言官的活儿,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的加起来那么多言官,真用不到您老人家操心。
可惜,李景隆一番‘苦口婆心’,他爹是一个字没听进去。
不止如此,李文忠还动手揍了他一顿,离京当天身上印子都没消。
李文忠气得不行,怎么也没想到他能生出这么一个软骨头,对李景隆再次失望,一气之下就决定把刚出生没多久的嫡长孙亲自养在身边,即便儿媳舍不得也没用。
他李文忠也是怕了,儿子已经改不回来了,孙子总还能教一教吧。
但李景隆的操心也是有道理的,他爹李文忠脾气就是硬,重回朝堂不到两年时间,就因为数次与朱元璋唱反调,还直言进谏他杀性过重,再次被赶回家中。
这次没了马皇后在一旁周璇,李文忠直接丢了官,应天都不能待了,赶回老家思过。
李文忠就是看不过朱元璋暴戾行为。
尤其是在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个机构建成后,原本已经消停的‘胡党一案’再次被拉出来,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朝中时刻处于恐怖政治氛围中,不少官员上朝前都要给家里人说两句遗言,就怕一去不回。
一句话不对就要下锦衣卫诏狱,什么事也没干一群飞鱼服锦衣卫就拿着驾帖来抓人了。
好一段时间洪武朝陷入人心惶惶,终日不见天亮的黑暗中。
哪怕是太子朱标长跪谨身殿外,跪得晕过去了,朱元璋也没收回成命。
杀了整整一年,直到洪武十六年秋,这场恐怖行动才消停下来。
然而满朝文武都被杀怕了,如今朱元璋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行为,他们那是屁都不敢放一个了。
朱标看着朝上鸦雀无声,胆寒瑟缩的百官,时常心中郁郁,却又无能为力,他这个太子,做得也是窝囊。
如此,朱标那样斯文温和一人,也硬气怼了朱元璋两回。
不过朱元璋生气也拿他没办法,等朱标一走就砸东西发泄脾气。
李文忠在那个节骨眼‘骂’朱元璋不慈,还公然站在朝堂上反对朱元璋诸多命令。
比如某天朱元璋听到地方军报一气之下想对沿海倭寇开战,直接杀到小倭国本土去,让这些小国寡民看看得罪他大明的下场。
但这个遭到了大多数人反对,尤其以李文忠为首的文武官员,认为小倭国不足为惧。
就因为这点小事大兴兵事不值当,只是给百姓增加更多负担而已,加强沿海军事防备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