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大明王朝的命运总是波澜起伏。
或许是因其疆域辽阔,总有各类灾情在某地悄然爆发;又或许是上苍有意考验朱棣与这新兴的大明,除了饥荒等人祸,天灾亦接踵而至。
六府饥荒之事刚刚趋于平稳,浙西之地却又突遭水灾。
相关官员治水不力,致使朱棣龙颜大怒。
于四月三日,朱棣颁下旨意,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前往治理苏、松、嘉、湖等地的水患。
不久之后,又指派侍郎李文郁作为其副手,并遣佥都御史俞士吉携带水利典籍赐予夏原吉,以助其治水。
夏原吉抵达灾区后,即刻展开实地勘察。
他先是恳请依照大禹所开辟的三江入海故道,对吴淞江下游进行疏浚,使其上连太湖。
而后,根据地势度量,规划建造水闸,依照季节差异开闭闸门,以此调节水流。
朱棣对其方案深以为然,当即下旨应允。
此前,夏原吉与朱棣探讨赈灾之策时,便提出以工代赈之法甚佳。
于是,他直接征调十几万民工投入治水工程。
夏原吉身着布衣,在工地上徒步往来,日夜操劳筹划。
即便是盛夏酷热难耐之际,他亦不撑伞盖,全然不顾烈日暴晒,一心只为治水之事。
彼时,亦有人相劝夏原吉,称其身为朝廷重臣,大可不必事必躬亲。
然而,夏原吉却正色道:“这些受灾百姓皆在辛苦劳作,我怎可忍心独自贪图安逸享乐?”
其言铿锵,其行坚毅,尽显一代贤臣的担当与情怀。
待工程竣工,夏原吉返回京城复命。
朱棣问询水患治理情形,夏原吉如实回禀:“水虽已循故道入海,但支流尚未全然疏通,此非长久万全之策。”
其言虽简短,却透露出对治水大业的深谋远虑与未雨绸缪。
而在大明的北方,就仿佛厄运专挑苦命之人一般,山东百姓先是饱经靖难战火多年的无情摧残,待天下初定,又遭遇饥荒之苦。
好不容易稍有缓解,却又被蝗灾席卷。
山东地方官员面对蝗灾,竟选择隐瞒不报,未在第一时间将灾情上奏朝廷。
如此行径,致使蝗灾在山东境内迅速蔓延开来。
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留,一片荒芜,仿若绿色的生机被瞬间吞噬。
不久之后,蝗灾又蔓延至河南境内,局势愈发严峻。
待消息传至京城,朱棣得知后怒发冲冠,当即下旨将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治罪,以儆效尤。
随后,朱棣又下令两地官府即刻组织人力捕捉蝗虫,并免除河南当年赋税,以期缓解百姓困境。
朱棣与朝中大臣们紧急商讨应对蝗灾之策。
在当下,在治理措施方面并没有什么科学防治和姚芳芳值得办法,主要还是依靠多年的经验。
其一乃是通过政策引导。
官府组织人力灭蝗,并制定捕蝗奖励制度,以激励百姓踊跃参与。
百姓每捕获一定数量的蝗虫,便可获得相应的赏赐,或为粮食,或为钱财,以此激发民众灭蝗的积极性。
其二是进行类似后世的生态防治。
例如开垦荒地,减少蝗虫滋生之地。
因蝗虫偏好于荒草丛生之处产卵繁殖,若将荒地开垦,使其变为可耕种之地,便能破坏蝗虫的繁殖环境,从根源上遏制蝗灾。
其三则是开展农作防治,鼓励农民种植蝗虫不喜食用的作物,如芋头之类。
如此,可减少蝗虫对粮食作物的破坏,保障百姓的收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