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报名参加了此次大会。
交流大会当天,会场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而庄重。
来自不同宗派的代表们依次上台发言。
有上座部的长老讲述原始佛教的戒律与修行次第;有唯识宗的学者阐释万法唯识的精妙理论;有净土宗的法师宣扬念佛往生的殊胜法门。
我坐在台下,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每一位发言人的演讲,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他们的精彩观点。
在大会的互动环节,我鼓起勇气站起来向一位唯识宗的大德请教关于“识”
与“境”
的关系问题。
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心识所变现,那么如何确定心识的根源与边界呢?这位大德目光慈祥地看着我,回答道:“心识的根源乃是阿赖耶识,它含藏着一切善恶种子,遇缘则起现行,变现出世间万象。
而心识的边界,实则难以界定,因为它与众生的业力、因缘相互交织,无穷无尽。
我们修行的目的,便是通过转识成智,将染污的八识转化为清净的四智,从而超越心识的束缚。”
他的回答让我对唯识宗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识”
与“心”
在《瑜伽师地论》中的进一步思考。
在交流大会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高僧学者。
其中,有一位名叫慧观的年轻学者,他对佛教各宗派都有着广泛的涉猎,并且善于将不同宗派的思想融会贯通。
我们在大会的休息时间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修行经历与对佛法的感悟。
他告诉我,他曾经也像我一样在各宗派之间徘徊迷茫,但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发现只要坚守佛法的核心教义,各宗派都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助力。
他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之间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然而,当我回到宝慧经院,与一些传统的《瑜伽师地论》修行者分享我在交流大会上的收获以及我对融合各宗派思想的想法时,却遭到了他们的质疑。
他们认为,《瑜伽师地论》自成体系,无需借鉴其他宗派的思想,过多地涉猎其他宗派只会扰乱修行者的心志,导致修行偏离正轨。
面对他们的质疑,我内心十分纠结。
我理解他们对传统的坚守,但我也坚信佛法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在这种困境下,我再次回到经院的藏经阁,重新审视《瑜伽师地论》以及我所学习的其他宗派着作。
我深入思考各宗派在境、行、果方面的异同。
我发现,虽然各宗派在修行方法和理论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在对境的认知上,都强调对世间无常、苦、空的洞察;在行的方面,都倡导通过戒、定、慧来净化身心;在果的方面,都指向解脱烦恼、证悟涅盘的最终目标。
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决定继续在尊重《瑜伽师地论》根基的基础上,博采众宗派之长,为自己的修行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在华氏城的这段修行时光里,于境而言,我身处佛教文化繁荣的都市,置身于宝慧经院这一知识汇聚的场所,感受着各宗派思想碰撞的热烈氛围,如同置身于佛法的繁花盛景之中。
在行的方面,我积极与不同宗派的高僧学者互动交流,刻苦研读各宗派着作,在思想的冲突与挣扎中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修行方法,努力将各宗派的精华融入到日常修行之中。
在果的方面,我的佛法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对佛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宗派,思维更加灵活开阔,内心的修行境界也在这种多元的学习与思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尽管面临着质疑与困惑,但我知道这是修行路上必然要经历的磨砺,我将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继续探索佛法的广袤天地,向着更高的修行境界迈进。
:()穿越成无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