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因此,要说《造神年代》和很多传统科幻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是对文学技法的追求和对故事娱乐性的重视。
前一点我从其他领域的通俗小说和纯文学中学习,典型表现是在“高概念”
科幻创作中选择了极端现实主义的手法和风格。
后一点恰恰是网络小说教给我的:玩梗、挖坑埋线、一本正经开玩笑。
这两点并不互斥,而是相辅相成。
网络小说的玩梗和纯文学的用典,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回事。
这部首发在网上、向网络小说学习精髓的传统科幻,对这两个流派都不构成竞争或者“打击”
关系。
我认为流派的藩篱有点无聊,为什么不能互相学习呢?科幻最好是继承各位爸爸的好东西,由此变得极为富有,可以在创作中尽情挥霍。
科幻写作之路
前辈有言:科幻小说是“科”
“幻”
“文”
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我百分之百赞成,并且在漫长的科幻阅读和写作生涯中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
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像专业。
在我读大学那个年代,这个小专业的实质就是压榨数据存储空间和通信带宽+算法+编程实践,it得不能更it。
在学校科研和国外工作的实际应用中,我又多次参与it和生物学的跨界项目,例如本科阶段的“人类染色体图像识别”
。
这些出身领域,在后来的作品主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的科普译作《复杂生命的起源》是演化生物学著作;绝大部分科幻作品是信息科技主题或生物学主题,或者混合双打。
《造神年代》就是典型:主题的阳面是ai,阴面是演化生物学,且在幻想的云端合二为一。
这些理工科底子和思维方式,在“科”
的层面上也许打下了扎实根基,但在“幻”
的层面上影响比较暧昧。
一方面,由于学得比较深,构架和套路很多,想象力的自由往往会受到限制。
一个狂野的点子如果不把科技逻辑理顺,就觉得没有价值、没有把握。
也许我因此错过了很多灵感。
另一方面,一旦把幻想研究清楚,底层的科技血脉就会很充沛,细节和能量满满,可能爆发出自动运行的生命力,在写作过程中飞到超越作者预想的新高度。
在“文”
的方面,理工科思维当然要付出代价:要么你就永远get不到什么是文艺,这需要少年和学院时代的跨界阅读和品味培养。
即使get到了,也需要漫长的思维方式兼容和重新学习文学创作。
这就是为什么我起步很晚,作品之间还有十年空白。
说到少年时代培养品味,我确实从很小开始就是科幻读者,十几岁时迷到无书不读的程度,幸好那时候科幻资源并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