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裴牧云脱口而出一声师兄,解春风也在震惊伤感之中,却下意识一步到了裴牧云身边,用没有握剑的那只手安慰地握住师弟手肘,于是裴牧云也从悲伤中回过神来,用没有握剑的那只手附上师兄的手,安慰师兄。
他们在第一次发觉魂灯中的气息时,的确情不自禁地生出了一丝期待,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正指望这一丝期待能够成真,虽然那颗老蕉木树种已经痊愈,但那毕竟是一颗未死的只是受了烧伤种子,师父和迦陵叔不仅都牺牲了,而且都是……
可仅仅是那熟悉的两个气息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那一段接连失去师父和迦陵叔却不得不站起来作斗争的艰难岁月。
然而,此时此刻,那两个熟悉的气息突然都消失了。
他们毫无预兆地失去了与师父和迦陵叔的最后一缕联系,就好像有什么力量强迫着他们完全清醒起来,连他们自欺欺人的一丝幻梦也不被允许,要他们鲜血淋漓地直面真相——师父和迦陵叔是真的与他们永远的生死相隔了。
这个愕然的发现,无疑重新揭开了他们的伤痛。
浑沌见他二人神色愈悲,喜出望外,正要开口加码,却听裴牧云道:“或许,这也是一种了却,让我们不必抱有虚幻的遗憾。”
什么?!
浑沌愕然。
这两个对老道士死心塌地的孝子徒弟怎么会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
解春风竟也点头道:“也算是,上天替我们面对了一次诀别。”
冷静下来后,风云想到他们已经做出的选择,奇异地从这变故中感受到了一丝苦中作乐的安慰,至少,他们不必再对师父和迦陵叔的气息做出诀别,也不会抱着一丝虚幻的遗憾走向他们的选择。
或许他们应该感谢女娲大神,正因为在鸿蒙大陆三万年的修炼,他们有了漫长的时间,通过与彼此深入的交流,在互相的安慰与支持中,面对了师父牺牲的伤痛,否则他们此刻必定不能够冷静思考。
浑沌见势不妙,急忙再次兜售它的条件,摆出一副感同身受的同情模样:“二位意下如何?朕也知道,你们师父不仅收养了你们养大,还对你们倾授绝学,谆谆教诲,像星归道长这样的大好人,又是顶尖的机术师,若是活着,真不知能对世间做出多少卓越贡献!
可恨就那么被穷奇逼死了,连朕都觉得甚是可惜啊!”
这凶兽假情假意地悼念师父,实则拿他们师父当作谈判的棋子,解春风忍不住笑得如沐春风:“按圣上的意思,我和牧云应该徇私枉法、放虎归山,瞒着百姓悄悄放你一条生路,好让你东山再起,以后又来扰乱世间?”
被解春风道破心思,浑沌假作出来的同情模样登时消散,忍了忍怒意,才面色阴沉道:“二位都是要掌权九州的大人物了,不会还不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道理?若当真不知,二位可得好好恶补一番千载帝王家的以儒愚民之道。
朕是一片好心,何必小人猜度。”
“牧云,”
解春风故意露出惊奇的感叹,“浑沌凶兽在教咱们两个道士学《论语》。”
解春风是不满浑沌拿他师父说事,故出此言。
望星归可不是眼界狭隘之徒,他老人家甚至没有教派偏见,事实上,佛儒道曾经的三位顶尖人物因为多年友情交流切磋,对三教经典的把握都远超寻常之辈。
而且望星归对道家思想有充分自信,从来都是大方教授徒弟儒佛经典,该认可的认可,该批判的批判。
更何况,论语这种幼儿启蒙书籍,天底下但凡识字的道士都不可能没读过,浑沌突然拿论语说事,并不是它无计可施说了句废话,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含沙射影地牵扯一桩旧风波。
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自《论语·泰伯》,古文没有标点,对这句话的不同断句解读就反应出了解读者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训释,这种解读是历经了数千年经学大家的检验,记载在众多古籍中,也就是浑沌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对于民众,只需要引导他们怎么去做事,但不必让他们懂得这样去做背后的道理。
另一种则是新能源灵珠子出现后才出现的新兴解读,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书生认为这句话的传统解读是错误的,正确的断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百姓如果有能力做事,就任由他;如果没有能力做事,就教导他。
这两种解读都有各自的拥护者和批评者,尤其是对新兴的后一种解读。
有些人赞同后一种解读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才符合孔夫子的爱民形象,有些人批评后一种解读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一厢情愿地美化出孔子的爱民形象。
自从新兴解读引发出一场大讨论,社会上就突然冒出了许多种对这句话的不同断句,但大多无法自圆其说。
浑沌明樑帝当年特意下旨封禁机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看穿了这次新兴解读大讨论背后潜藏的危机,灵珠子的发明带动机术突飞猛进,而机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开启民智的风险,浑沌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新能源灵珠子能够掀起多大风暴,但它敏锐地看出了开启民智对皇权的威胁。
荒诞的是,明樑帝下令封禁机术后,一些书生为了吹捧明樑帝,跳出来发表文章将进步书生做出的新兴解读归功于皇家,他们宣称自古以来的帝王们其实都是秉承着后一种解读对百姓施行仁政,是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凭空造出了前一种解读来污蔑皇权,明樑帝纵容这些文章在乡野间流传,尽管天疏阁和儒门都特意出了批驳,民间大儒也多有批判,但这些文章仍在一些地区遗毒甚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