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
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
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
。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淡泊处世,冷对人生,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人生境界,值得现代人借鉴。
当下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有一样的思想境界。
1952年以色列国鉴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卓越,声望颇高,加上他又是犹太人,当该国第一任总统魏兹曼逝世后,邀请他担任总统职务,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并坦然承认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
确实,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他终生努力奋斗才实现的目标。
如果他当总统就未必会有多大建树,因为他从未显示过这方面的才华,也未曾为此目标作过努力和奋斗。
中国古语中“非淡泊无以明志”
,是指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指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是求学的道理;也就是有追求不苛求,既出世又入世。
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
聪明的人从不担心失去什么,而会思考应该得到什么;愚笨的人,则只惶惶于失去一丁点东西,而不曾思考真正要的是什么。
哲学箴言:16世纪法国的一位大思想家有这样一句慧黠的话:“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失落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不曾失落任何东西的人,却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终至失去一切。
一时失败并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值得担忧。
有时候,不曾有过挣扎的考验,付出的代价更大。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从来不曾拥有的,又有什么好喜的呢?淡然视之吧。
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
这20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