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康愿”
那间小小的治疗室兼实验室忙碌了大半年,房间里堆满了记录本,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数据、波形图和只有她们才看得懂的标记。
无数次枯燥的反复实验,无数次根据反馈调整不同音色、不同方式的录音片段,无数次对着那些跳动的生理指标曲线分析、争论、再验证。
“阿淩看这里,”
李峖莳指着屏幕上叠加的两条心率曲线,“当播放那段带有‘关切’情绪引导的旋律时,这位有比赛恐惧情绪的学员,他的心率下降曲线和你当初在类似情绪下听琴时的模式,相似度超过80%!”
刘淩凑近仔细看,疲惫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不止心率!
皮电反应也呈现相似的缓和趋势。
还有这个低频脑波……”
她在键盘上敲击着,调出分析模型,“我们之前归纳出的那几种‘有效组合’,在不同人身上,虽然效果强弱有别,但生理响应的‘模式’是存在的!
看来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或者安慰剂!”
这个发现让她们备受鼓舞。
刘淩凭借她的专业背景,开始系统性地整理这些规律。
她不再仅仅是记录李峖莳的演奏,而是开始构建一个“声波疗愈程序库”
。
她把那些被反复验证有效的特定节奏型、音程组合、以及由李峖莳在不同核心情绪下表现出的代表性旋律片段,进行数字化分类、标记和基础参数分析。
“光有‘曲子库’还不够,”
刘淩思考着,“得让它能‘适配’不同的人。”
她找了一些技术员一通鼓捣,利用现成的开源硬件和软件,居然真的拼凑出了一个简易的原型系统——一个可以夹在衣领上的监测基础心率的微型传感器,连接着一个手机app。
app里预装了她们初步构建的“音频程序库”
。
“这个app,”
刘淩拿着那个简陋的原型,向李峖莳和王韵解释,“就像一个‘点唱机’,但它播放的不是歌曲,而是我们的‘疗愈程序’。
用户可以选择预设的程序,比如‘赛前专注’、‘深度放松’、‘缓解焦虑’。
未来理想状态下,传感器监测到用户状态变化,程序还能做点微调,变得更‘智能’一点。”
此时,“心域”
初具雏形了。
第一个深度使用者,当然是刘淩自己。
某次大赛临近,那种熟悉的、仿佛被无形之手扼住喉咙的焦虑感又开始隐隐作祟。
她戴上传感器,在训练前点开了app里的“赛前专注”
程序。
一段基于李峖莳演奏采样、结合了稳定节奏和特定“力量感”
音效的合成音流入耳中。
十几分钟后,刘淩睁开眼,感觉胸口那种沉甸甸的滞涩感明显减轻了,呼吸顺畅了许多,大脑也异常清晰。
“怎么样?”
李峖莳紧张地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