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而且从芦苇上取下苇叶的时候要当心,稍不小心苇叶就会开裂,裂开的苇叶就不能再包粽子了,所以这也算是一个技术活了。
苇叶劈回来,要马上放锅里煮,不光要去掉上面的虫子还要把它煮熟。
在密密麻麻的芦苇荡里劈苇叶的时候偶尔还会见到鸟蛋。
芦苇荡里的鸟叫“苇扎栏”
,据说是因为鸟筑巢时把几根芦苇扎起来而得名的。
端午节(二)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
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
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因为包好的粽子有尖尖的角,所以又叫作“角黍”
。
到了明弘治才以芦苇叶裹粽,豆沙、枣子、胡桃等作馅。
到清乾隆年间的时候有的“火腿粽”
。
粽子和屈原挂上钩,是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粽子的粽馅分甜、咸两种,咸馅取肥、瘦猪肉各一小块,再加入适量干菜,主料或纯糯米,或糯米加红豆、或绿豆,浸透后裹成粽子,统称咸粽。
甜馅或用炒糯米粉拌红糖,或用红豆泥拌红糖,搓成丸子,与糯米裹成粽子,统称甜粽。
甜粽的糯米在浸泡时有讲究,用的不是清水。
而是将山栀子(俗称黄栀)碾碎加水煎汁,待深黄的汁水冷却后再浸泡糯米。
因为大家认为红糖性温热,多吃易产生湿热,而山栀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可以抵消红糖的湿热。
因此甜粽剥开后呈金黄色,芳香扑鼻。
粽子包好后,四只角之间等距,取两根龙须草一端捆缚,留下一段长尺余的龙须草空着,把五只粽子揪为一扎,再将两扎粽子揪结在一起,称为一尺粽。
因为现在电冰箱还没有普及,粽子煮熟后,为便于保存,在阴凉通风处横置一竹竿,把一尺尺粽子一边一扎悬挂在上面,人多的家庭一根竹竿挂不下,就要用两根、三根。
除了咸粽和甜粽外,还有些粽子馅子精细,用料比较考究,要用白糖蘸着吃。
最大的特色是碱水粽。
先用碱水将糯米泡过,再裹成粽子。
这种碱水粽,色泽艳如蜜蜡,更由于某种化学作用,糯米又香又酥,所以老年人特别喜爱碱水粽,即使多吃一两只也不会引起胃呆食积的毛病。
除了这些还有鲜肉粽子,有的鲜肉粽是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
有的是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
知青们上一次包粽子的时候,已经试过把糯米浸入酱油的方法了,这样做出来的粽子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而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粽子一般包扎成三角、四角、菱形、小脚、斧头、枕头、秤锤、圆筒等形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