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眼看书

第1287章 孝字号文书(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明朝的制度大体承袭汉唐,虽然西汉时期一度提倡短丧,汉文帝甚至曾下令葬后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樟七日,然后除服。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服丧三年已经成为定制。

到了唐朝,服丧三年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手段,在《唐律·职制律》中就有记载,“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

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

不过明初官员紧缺,虽然朱元璋延续了之前的丁忧制度,丁忧时限依然为27个月,不过在服丧范围上,他规定“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年服制不许奔丧”

至于原因,朱元璋解释说“祖父母、伯叔、兄弟皆系期年服,若俱令奔丧守制,或一人连遭五六期丧,或道路数千里,则居官日少,更易繁数,旷官废事”

说白了,就是官员频繁奔丧守制导致无人处理政务了。

这也就为之后的“夺情”

打开了一道口子,朱元璋推崇的思想与汉唐时期一致,他们都把“孝”

放在“忠”

前,希望通过“孝”

来强化“忠”

,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朱元璋对丁忧的审批比较看重,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所有在外为官的人听说父母去世后,必须等朝廷向原籍发文核查后才能返乡奔丧。

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一个问题,古代通信手段比较落后,这么一来二回,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等官员到家,可能葬礼都已经结束了,根本来不及送父母最后一程。

针对这个问题,洪武八年,时任北平按察司佥事吕本提议,“官吏若遇亲丧,许令其家属陈于官,移文任所,令其奔讣,然后核实”

换言之,官员父母去世后,家属直接通过当地官员上报朝廷,如此便减少了来回询问核查的环节。

朱元璋听了以后,感觉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吕本的提议。

通过此举,使明朝的丁忧程序得到极大简化,省去了朝廷与官员籍贯之间反复核查的时间。

朱元璋对明朝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丁忧制度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调整。

根据《明会典·丁忧》规定,所有京官必须通过吏部领取内府开具的孝字号勘合文书,而地方官员则须通过当地吏部下属相关管理机构开具“引文”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勘合文件”

还是“引文”

,都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丁忧结束后,作为朝廷起复官员的一个凭证。

所以,对官员丁忧另一个很重要的衙门——吏部也凸显出来。

只不过此时的吏部尚书张翰已经在家中“休养”

,户部尚书王国光移部暂摄吏部大印,所以被其他人都疏忽了他的重要性。

此时已经惊动京城官场的这件大事儿,自然也传进了张翰耳中。

张翰想不想致仕回乡养老,答案显而易见,不过他得罪了张居正,虽然两人此前关系还不错。

此时,张翰就坐在书房里,面前是一张早就写好的致仕奏疏。

本来他是打算等两天就递进宫里去的,可现在张居正眼看着就要回乡丁忧,阻止他继续位列朝堂的人已经要先一步离开,他不可能不动心。

这份奏疏递出去,可就真的再难回头了。

张翰多少有些不甘心,吏部尚书,也算是半只脚踏进内阁的。

就是因为和张四维争夺入阁名额,在张居正明确表态支持张四维后,他才和张居正之间闹起了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深渊主宰最弱功德系统皇兄万岁主神崛起从纯阳功开始加点重生公主大人太嚣张极品狂医纵目终宋惑乱红楼修仙男院来了个女学渣一切从宝芝林开始快穿之我在年代文里抱大腿这个人仙太过正经大王饶命大豪门不科学御兽魔方诸天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华山神门春野小仙医女魔头只想攻略她师叔临渊行灵气复苏:签到终极修炼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