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这里面余切则说的更加实在:军旅文学之所以在八十年代大爆发,一方面是国家有意给资源;另一方面是过去军旅文受限太大,不得写许多方向,片面强调宣传桶蘸的属性……现在一放开,自然让创作者们进入到了自由王国。
...
三月的风还带着西北高原的寒意,但武威城外的沙枣树已冒出嫩芽。
我和林晚坐了一夜绿皮火车,清晨抵达这座被黄土与戈壁环抱的小城。
站台上人不多,几个裹着头巾的老妇提着竹篮叫卖烤土豆,蒸汽机车喷出的白雾在冷空气中缓缓升腾,像一封未拆的信。
我们按着当年那封短信上的地址寻去??西关街七十三号,一个藏在巷子深处的平房院落。
门牌早已斑驳,铁门半掩,院子里堆着旧农具和几袋玉米。
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正在晾衣服,听见脚步声回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惊疑。
“您是……陈秀兰阿姨?”
林晚轻声问。
她怔了住,手里的木夹掉在地上。
“你是……那个回信的女孩?”
林晚点头,从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纸,正是当年那封改变她命运的读者来信。
陈秀兰接过它,手指微微发抖,嘴唇动了几下,终究没说出话,只是转身进了屋。
片刻后,她端出两碗热茶,放在院中矮桌上,又拿来一碟自家腌的辣萝卜。
“我没想到你还记得。”
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那年你才十六吧?刚考上县中学,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爹要你退学去广东打工……你说你想读书,可没人听。”
林晚眼眶红了:“是您写信说,‘别怕,有人听着呢’。
我还以为是个编辑,后来才知道,您只是个普通读者,在粮站做会计。”
陈秀兰笑了笑:“我不是什么编辑,但我读过你们杂志上那些故事。
我知道,有些话不说出来,人会憋死的。”
她顿了顿,“那天夜里,我一个人坐在灯下,想着自己这辈子也没人真正听过我说话。
我就想,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我的字句多撑一天,也算值了。”
我静静听着,想起赵教授临终拼出的那句话:“写作不是为了被记住,是为了不让别人孤独。”
原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早已有人默默践行。
午后,陈秀兰带我们去了她的老单位。
粮站早已改制,原址成了一家小型社区文化中心。
墙上挂着几幅泛黄的照片,其中一张摄于1998年,一群妇女围坐在桌前,手里拿着笔和稿纸。
照片下方写着:“武威市妇女读书会?第一期记录”
。
“那时候我们自发组织了个读书会,”
陈秀兰指着照片里年轻的自己,“每月一次,轮流朗读。
有人念诗,有人讲自己的事。
后来我就想到给你们杂志写信,也鼓励别人写??不只是投稿,而是把心里的话寄出去。”
林晚忽然问:“现在还有人参加吗?”
“早散了。”
她叹了口气,“孩子们都走了,留下的忙着生计。
去年我想重启,贴了通知,来了三个老太太,坐了一个钟头,说了半句闲话就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