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阎应元放他大秦可能也只能做个小吏,可放明末本来大才就不多,这么一个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城池的人物,居然才是个不入流的小官!
当然这也让他有些警醒,毕竟天下无六国之后,这样有才的小吏不能再像李斯一样奔走他国求官,恐怕也会埋没了。
所以他和刘彻都不打算纯然用文章选拔人才,而是参考他们所去的时代,分科目去考,秦国重视的律法自然也单独为一科。
自然科学更是要推广,可别皓首穷经钻研孔子那一个字有什么特殊含义了,更别抱着几本经书考到没题目可考了,弄什么混搭题,考什么“君夫人阳货欲”
。
确实能把全国的聪明人精中选精,选出智商特别出众的,但实在是没多大意义。
不过科举制度在他们的时代依然有很大的好处。
对秦汉两朝来说,这使得国家掌握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尽管发展到明清,“座师”
又成了新的朋党,但至少在开始的时候,考官对考生的意义,绝比不上举主对被举荐者的意义。
由此得官的人,他的感激更多应该是对着国君。
他们也打算极力淡化考官的作用。
哼,抢君主的恩惠,嫌命长了么?
再者,虽说平民很难掌握知识,但知识的垄断毕竟已经被兴盛的私学稍稍打破了一点。
而更多破落的贵族之后与小士人家庭的后代,由于家庭原因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却也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人脉得到推荐的机会。
科举制度便给了他们机会。
就像嬴政决定采用科举的初衷那样:让天下一统后,不能奔走于六国之间求官的士人,重新找到了一条出路;让连奔走于六国之间求官都无力的士人,在家乡就能找到用武之地,找到向上攀登的起步之阶。
他们的能力只允许用在秦国,他们的感激只允许指向君王。
结束战事不久的淮阴县,便组织了这么一场考试。
现在这样县里的考试不再等许久,只在一县所辖区域举行,报名时间一个月,报名截止的第二天就考,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不少。
一个面有菜色的妇人在布告下流连许久,最终还是没有踏进报名的大门,攥着刚刚卖布得来的钱,慢慢走回家中。
她家就在县中,省了她不少体力,她今日都没有进食,走到家里扶着门就有点头晕。
三岁的儿子正在院中自己拿石头在地上划拉,看见母亲回来,丢下石头欢快地跑过来迎接,大声叫她:“阿母!”
“阿信乖,阿母不在家的时候,你阿父醒过没有?”
“阿父醒过,喝了水又睡了。”
三岁的稚儿口齿清晰,说事明白,显见是个聪明的。
妇人却无暇为此高心,仍是满面忧愁,让儿子去一边自己玩,她先到房中看了看自己的夫君。
去年一场风寒,男人病倒。
但家中无钱抓药,就拖得沉重了。
后来病看起来好了,但良人身体就虚弱了下去,原本虽是自幼读书,但也能下地,自家的田自己种,糊口总还是行的。
这一场病后就不太能下地了,只能给人种,家里的进项顿时少了很多。
偏偏他还很容易生病,一病就缠绵病榻许久,叫人揪心,家底也渐渐耗尽了。
这次病也来得猛,她织布换钱,勉强挤出些钱买药,病势也不见好,家中的米却要见底了,药更是买不起了。
怎么办呢?
她呆呆地坐了一会,咬住下唇,见丈夫不时咳嗽,人昏沉沉的睁眼看了看她又合上,显然并未睡着,只是一点精神也没有。
她霍然而起,去灌了两口水骗肚子,嘱咐儿子不要乱跑,把门锁上,又去了报名的地方,鼓足勇气上前,小声问:“我见布告上写不限男女,请问我能报名么?”
“能。”
负责记名的小吏不耐烦地道:“都最后一天了,你要不要报?”
“报。”
她报上姓名籍贯,看了看考试时间,想问考中了是不是就有俸禄,又没底气多问,只是想幸好明天就考了,无论如何,试一试吧。
第二天,她夫君几次挣扎着想下地,却因为夜里高烧浑身无力,根本站立不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