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林见鹿笑着点头:“记下了,排进日程。”
回到家中,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封公开信,标题拟为《给所有愿意发声的人》。
写到一半时,温眉钧来电,声音带着高原特有的清冽:“老师,我在甘南迭部,刚完成一轮‘声音地图’测绘。
我们在一座废弃经堂里发现了十二卷手抄诵经谱,纸页脆得像枯叶,但AI扫描还原出了七段失传的‘嘛呢吟诵’。”
“干得好。”
林见鹿轻声说,“尽快做数字化归档,然后交由当地寺院自主管理。
技术是桥,不能越俎代庖。”
“明白。”
她顿了顿,“我还带了几个藏族学生用手机录‘雨后林间声景’??鸟叫、溪流、松针滴水,混进一首即兴创作的‘自然复调’。
昨晚上传播客频道,两小时破十万播放。”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传承。”
林见鹿笑了,“你们不是在复制过去,而是在让传统呼吸今天的空气。”
挂了电话,他继续写信:
>……有人问我,“山河计划”
到底想做成什么样子?
>我想,它不该是一座纪念碑,而应是一条河。
>河水来自雪山融雪、林间细流、村妇洗衣的拍打、牧童放牛的口哨。
它不拒绝支流,也不规定流向。
>只要还有人在土地上生活,在苦难中歌唱,在喜悦里起舞,这条河就不会断流。
>所以,请不要叫我“发起人”
。
我只是第一个蹲下来听河水说话的人。
信末,他附上一组数据:全国已有三百七十六个村庄自发组织“日常传唱日”
;一百四十二所中小学将地方民歌纳入课间广播;三十七所高校开设“田野音乐学”
选修课;抖音#我家的歌话题累计播放量突破四十亿次。
当天下午,他受邀参加一场特殊发布会??由中国移动联合“山河计划”
推出的“乡村声音基站”
正式上线。
这不是普通的通信工程,而是一项文化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建设具备录音、存储、传输功能的微型基站,村民可用方言录制歌曲或故事,自动上传至“大地耳穴”
云平台,并生成专属二维码。
亲人扫一下,就能听到家乡的声音。
发布会上,一位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老人现场演示。
他对着话筒唱了一首《迁徙之歌》,歌声苍凉悠远,讲述祖先翻越高黎贡山的艰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