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午后,村委会再次召集会议。
这次连隔壁村的种粮大户也来了几位,围坐在火盆边听宋檀讲气候异动的影响。
“明年春播,咱们得换思路。”
她说,“不能再按节气卡时间。
雨水提前,种子若照旧下地,怕遇倒春寒;可若延后,又赶不上有效积温。”
赵阿婆眯着眼问:“那你说咋办?”
“看土,不看天。”
宋檀答,“当土壤连续五天地温稳定在8℃以上,再启动播种程序。
我们已经在三块试验田埋设了无线测温桩,数据实时传回控制室。”
大郭医生插话:“我建议同步监测村民健康状况。
气温波动大,老人关节痛、孩子呼吸道感染都会增多。
我和镇卫生所商量,建个‘气候敏感病历档案’。”
众人纷纷点头。
何陀螺抽完一袋烟,忽然说:“我家屋后那口老井,水味变了。
前两天洗菜,媳妇说有股铁锈气。”
此言一出,屋里顿时安静。
水,是最沉默的信使。
宋檀当即决定:启动“地下水感官地图”
项目。
每位村民都是观察员,凡察觉水质、水量、水温变化,立即上报登记。
信息不求精确,但求真实。
“科学实验室测不出的味道,舌头记得。”
她说,“祖辈靠这个活下来,我们也得学会听它的声音。”
入夜,雪又飘起来。
宋檀独坐书房,翻阅周培文寄来的新论文稿。
厚厚一叠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田野手记:他在西北荒漠参与治沙的经历,他如何因急于出成果而篡改土壤样本数据,又如何在一次暴雨冲刷后发现自己的“成功示范区”
全然崩塌。
文末附有一封致歉信,收件人名单长达两页,第一个名字就是“宋檀”
。
她提笔在页脚写下批注:“你不必赎罪,只需见证。”
然后取出信封,将稿件复印一份存档,原件寄往国家农业伦理委员会,并附言:“请将其纳入青年科研诚信教育案例库。”
与此同时,村小学的教室里灯火通明。
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正跟着志愿者学习使用录音设备。
这是“归种计划”
二期新增的口述史采集任务。
孩子们要采访家中长辈,主题仍是“为什么留下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