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快眼看书】地址:https://www.nekeye.com
声音粗粝,却不容置疑。
那是未经修饰的生命呐喊,是与自然搏斗千年的回响。
林见鹿闭目倾听,感到胸口一阵阵发烫。
船返岸时,他深深鞠躬:“谢谢你们,让我听见了真正的中国。”
回京当晚,他接到教育部紧急通知:国务院拟将“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
纳入“十四五”
文化专项规划,要求“山河计划”
团队提供核心方案设计。
同时,央视提议制作一档大型纪实综艺《大地之音》,邀请林见鹿担任总顾问。
他没有立刻答应。
反而提了一个条件:节目必须全程无剧本,不设评委,不搞淘汰赛,只记录真实传唱过程,且每期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长属于非专业素人。
台里犹豫良久,最终同意。
筹备期间,温眉钧带着一支学生团队深入秦岭腹地,寻找一位传说中的“秦腔哭丧人”
。
老人名叫陈德禄,八十二岁,一生为三百多人送终,能根据不同亡者生平即兴编词唱哀歌。
他的声音沙哑如裂帛,据说能让闻者落泪。
拍摄当天,老人不肯面对镜头,只愿在坟前唱。
温眉钧便让摄像机远远架在山坡上,不打扰,只记录。
老人跪在一座新坟前,双手抚碑,缓缓开口:
>“你走得太急啊……麦子还没收完……
>孙女考上大学那天,你没能喝上那杯酒……
>可我知道,你在天上看着呢……
>像那年夏天,你扛着锄头回来,笑着说‘雨停了’……”
歌声未歇,天竟真的飘起细雨。
摄制组无人说话,只有雨水打在机器上的声音。
这段footage后来成为《大地之音》第一集的开场,播出当晚微博热搜第一:#原来中国人最深的悲伤是唱出来的#
与此同时,争议再度浮现。
某权威音乐学院教授在访谈中直言:“把葬礼哭唱搬上电视,是对艺术的亵渎。
音乐应当升华苦难,而非展览痛苦。”
林见鹿罕见地公开发文回应:
>“请问,谁赋予我们权力,去决定哪些痛苦可以被表达,哪些悲伤需要‘美化’?
>当一位老人用一生积累的情感厚度,为逝者唱出最后一程,这难道不是最神圣的艺术?
>我们怕的从来不是‘难听’,而是不敢直视真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